期刊简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原《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系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经新出报刊[2006]288号批准,《中国临床康复》更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变更后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21-1539/R,ISSN 1673-8225,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代号8-584,周刊,200页/期,A4开本。 更名后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推出2009年的全新策划,年出版53期,各周刊征稿重点邀您参与,请您评估。网址:www.crter.org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出版部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095-434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21-1581/R
邮发代号: 辽宁
出版周期 周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辽宁
出版地区 辽宁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出版周期:周刊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及缺血区毛细血管密度的影响
目的: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观察其对心肌梗死区域细胞凋亡以及缺血区毛细血管密度变化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完成.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8只/组.①两组大鼠均结扎左冠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局部心肌变紫色、室壁膨出为模型成功标志.②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围手术......
作者:张郁青;张馥敏;张定国;周蕾;姚静;陈亦江;常在;高翔;李传富;哈团柱 刊期: 2006- 09
-
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高糖条件下成骨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成骨细胞增殖和矿化的影响,探讨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和骨质减少治疗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9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感染病中心完成.健康新生24h内的SD仔鼠3只.①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分别给以不同葡萄糖浓度的培养液,即正常浓度葡萄糖(5.5mmol/L)和高浓度葡萄......
作者:方颖;王忠义 刊期: 2006- 09
-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黏附颗粒骨复合物的生物学效能
目的: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有效地将微小颗粒骨聚集为一体,以增强其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效能.方法:实验于2004-04/10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研楼完成.选取公羊1只,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5g.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与羊髂骨制取的颗粒骨按10%质量比制成9个固化圆柱状复合物标本.另制取9个单纯颗粒骨标本作为对照,但单纯颗粒骨松散无法聚集塑形.将复合物标本分别置入羊血制取的血清中浸泡4周,观察自固化......
作者:张勇;闫景龙;张志鹏;徐公平;夏景君 刊期: 2006- 09
-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双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目的: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双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方法:实验于2005-03/2005-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实验平台完成.①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对pcDNA3.1-BMP2及pUC-CAGGS-VEGF165的目的基因片段亚克隆并引入新的酶切位点,将其分别定向连入真核双表达载体pIRES,构建同时表达两个目的基因的双顺反子,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酶切分析及DNA序列测定鉴......
作者:孙立;田晓滨;张宇坤;郜勇;杨述华 刊期: 2006- 09
-
辛伐他汀对人脐静脉内细胞CD40/CD40L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下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CD40/CD40L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验室完成.实验所用脐带于无菌条件下取自本院产房健康新生儿,产妇知情同意,实验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伦理学标准.辛伐他汀原粉由杭州默沙东制药公司提供.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实验在第4代有70%细胞汇合的情况下进行.低密度脂蛋白快速分离后加入含10μmol......
作者:楚罗湘;姜德谦;张顺宝 刊期: 2006- 09
-
高压氧对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患者肝功能及肝坏死的影响
目的:分析高压氧治疗对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患者肝功能以及肝坏死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11/2005-01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同种异体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患者4例,手术方式均为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后常规使用普乐可复及强的松口服抗排异.1例明确肝移植动脉血栓行溶栓治疗无效后即行高压氧治疗,3例行高压氧治疗时已明确有肝坏死.高压氧治疗1次/d,2h/次,2个绝对大气压.治疗前教导患者学习调压动作......
作者:杨英祥;周宁新;邱宝安;潘树义;李铸;孟翔飞 刊期: 2006- 09
-
重组人质粒pEGFP-人内皮一氧化氮合酶的构建
目的:构建含有增强绿色荧光蛋白报道基因的人内皮一氧化氮合酶重组质粒,为细胞转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5/10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完成.用EcoRⅠ酶切pBluescriptⅡSK-人内皮一氧化氮合酶质粒,获得人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设计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将人内皮一氧化氮合酶与pMD18-Tsimple平滑载体连接后,行EcoRⅠ和XbaⅠ双酶切,回收人内皮一氧化氮合酶,然......
作者:廖传军;郭连瑞;李建新;谷涌泉;俞恒锡;汪忠镐;张建 刊期: 2006- 09
-
医用EC耳脑胶粘合修复半月板裂伤
目的:建立半月板裂伤动物模型,采用EC耳脑胶粘合裂伤的半月板,观察半月板裂伤的愈合情况,探讨EC耳脑胶在半月板裂伤治疗上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1/07在锦州市中心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及病理科、锦州医学院电镜室完成.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0只,同体对照设计,将每只兔两侧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制造裂伤,右膝外侧半月板为实验组,左膝外侧半月板为对照组,实验组用EC耳脑胶粘合裂伤,对照组裂伤不作任何处理.术......
作者:季晓石;李景峰;李成 刊期: 2006- 09
-
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功能与其临床应用效果回顾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02-01/2005-01收治的398例患者(523个置换膝关节),其中单膝关节置换术276例,276膝,双膝同时置换122例,244膝.诊断分别为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选择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的类型包括:①按置换范围,分单髁、全髁型......
作者:董纪元;张健;王岩 刊期: 2006- 09
-
转录因子NF-κB和E2F的decoy寡核苷酸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NF-κB和E2F的decoy寡核苷酸单独或联合应用对猪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8在瑞金医院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原代培养小型猪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合成转录因子NF-κB和E2F的decoy寡核苷酸,将细胞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F-κBdecoy寡核苷酸组、E2Fdecoy寡核苷酸组、NF-κB+E2Fdecoy寡核苷酸组、......
作者:席锐;陈桢玥;周俊;吴春芳;陆国平 刊期: 2006- 09
动态资讯
- 1 海洛因依赖患者16例癫痫发作的原因分析
- 2 等速测试同步电刺激正常人上肢肌肉力量的分析
- 3 体外培养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激光损伤模型的再探讨
- 4 具有微弧氧化-硅烷-褪黑素复合膜层钛合金种植体的体内骨结合
- 5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
- 6 老龄供者亲属活体肾移植疗效分析
- 7 体外冲击波对骨膜组织影响的放射性自显影研究
- 8 AdCMV-BMP-7促进兔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分化
- 9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上气道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10 维甲酸和睾酮单独与联合诱导脂肪源干细胞周期的变化
- 11 解剖钢板与锁定钢板治疗掌侧Barton骨折:掌倾角和尺偏角改变的1年随访
- 12 磁共振波谱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 13 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和HMI-3084实际系统控制条件下智能呼吸椅的研制与开发
- 14 NR2B受体拮抗剂抑制成年大鼠齿状回新生神经元诱导的长时程增强
- 15 海洛因依赖者自伤行为原因分析与对策
- 16 亚硒酸钠对哮喘大鼠肺组织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 17 骨科择期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调查分析
- 18 甲强龙联合脂多糖诱导成年犬股骨头动-静脉系统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 19 骨髓干细胞移植梗死心肌区域交感神经重构的研究与进展
- 20 严重烧伤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及免疫功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