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原《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系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经新出报刊[2006]288号批准,《中国临床康复》更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变更后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21-1539/R,ISSN 1673-8225,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代号8-584,周刊,200页/期,A4开本。 更名后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推出2009年的全新策划,年出版53期,各周刊征稿重点邀您参与,请您评估。网址:www.crter.org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出版部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095-434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21-1581/R
邮发代号: 辽宁
出版周期 周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辽宁
出版地区 辽宁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出版周期:周刊
-
黄芩苷体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目的:体外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包括抗氧化剂法及细胞因子法,如何选择一种既能够如细胞因子般可广泛保护神经,又具有较强抗氧化作用的诱导剂?通过广泛筛选,观察中药单体黄芩苷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纯化、扩增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2/06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对象及药物:无内外科并发症和传染性疾病、无血液系统疾病、乙肝表面抗原阴性、非......
作者:颜小华;黄瑞滨;陈启文 刊期: 2008- 16
-
川芎嗪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HL-60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效应
背景:川芎嗪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但对其诱导HL-60白血病细胞增殖是否有抑制效应尚需进一步实验.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的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重复测量观察.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7-03/06在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完成.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购于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盐酸川芎嗪注射液为无锡市第七制药有限公司产品,......
作者:范可;李中明 刊期: 2008- 16
-
K562和HL-60细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及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活性变化的意义
目的:寻找白血病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生物特性的差异,进而利用这种差异进行靶向治疗,在大限度地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保护正常细胞是近年来白血病药物治疗一直在探索的领域.测定白血病细胞K562、HL-60细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活性,并与正常细胞系HK-2比较,分析其活性变化,并寻找抑制K562、HL-60细胞增殖的有效方法.方法:实验于200......
作者:于洁;赵春亭;孙慧丽;杨颉;陈兵;孟冬梅 刊期: 2008- 16
-
梭华-Sofast介导绿色荧光蛋白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转染效果
目的:梭华-Sofast是新一代阳离子聚合物转染试剂,具有高效率转染所必备特征,如浓缩DNA,将DNA运送到细胞内,并使其在细胞核内释放等,且细胞毒性很低,很稳定,不被血清清除等特点.观察梭华-Sofast介导绿色荧光蛋白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转染效果及细胞毒性.方法:实验于2006-03-01/12-31在福建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实验动物选用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只,......
作者:吴碧莲;陈少强;贾小力 刊期: 2008- 16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许旺细胞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许旺细胞作为脊髓组织工程学的两个重要的种子细胞,均可进行自体移植,具有其他种子细胞无以比拟的优势.应用联合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半横切模型,观察其疗效.方法:实验于2007-03/12在辽宁医学院科学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60只,体质量250~300g,由辽宁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联合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磷......
作者:智晓东;吕刚 刊期: 2008- 16
-
嗅鞘细胞移植术后脊髓损伤患者功能的评价
目的:目前国际上应用广泛的神经功能评估标准是2000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ASIA标准.通过实践作者发现ASIA标准主要偏重于神经学检查的评估,对于植物神经功能如大小便功能、出汗及皮肤营养等功能性的情况不能很好的评估.作者也曾经制定了ASIA标准的功能观察补充表,虽然此表能够较好的反映出脊髓损伤患者嗅鞘细胞移植术后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但是必须要和ASIA标准同时使用,互为补充,使用较为繁琐.观察......
作者:刘超;郑遵成;高瑞;张林;张坤;张磊;魏树刚;张立清;匡乃峰;宋延军 刊期: 2008- 16
-
三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对大鼠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目的:细胞外基质蛋白是整合素重要的配体,通过信号转导系统可影响细胞的形状、代谢、功能、迁移、增殖和分化.细胞外基质蛋白是否参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过程,是否参与小胶质细胞调控表达整合素而进一步参与一些疾病的进展,目前尚不清楚.实验拟观察纤维结合蛋白、玻璃体结合蛋白和层黏连蛋白3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对大鼠小胶质细胞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8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神经研......
作者:薛峥;张苏明 刊期: 2008- 16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目的:研究发现,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有协同作用.实验拟验证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开辟新途径.方法:选择2003/2004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干细胞移植治疗中心收治的78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男52例,女26例,年龄18~52岁.其中颈髓损伤12例,胸髓损伤46例,腰骶髓损伤20例,损伤1周至60个月.患者对治疗知情同......
作者:李志营;步星耀;张圣旭;梁庆华;李太平;陈书连;李六一;赵耀武;翟亚平;张永福 刊期: 2008- 16
-
胚龄及分离方法对小鼠胚胎生殖细胞扩增效率的影响
目的:应用原始生殖细胞进行全能干细胞的研究具有与胚胎干细胞同样广阔的前景,尤其适合于难以从囊胚内细胞团中分离培养胚胎干细胞的动物.但胚胎生殖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一直是制约这方面发展的瓶颈.实验设计了体外有效扩增小鼠原始生殖细胞的方法,拟搭建稳定高效的原始生殖细胞培养平台.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8在重庆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重庆市生物化学分子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昆......
作者:王璐;刘永刚;李芳菲;姜蓉;王亚平 刊期: 2008- 16
-
CAG预激方案与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联合治疗低增生复发难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输注体外扩增的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低增生性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①53岁女性患者1例,2002-01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0型,予HA、EA等诱导方案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在随后的4年中给予包括MA、中剂量Ara-C、DA、TA在内的多次巩固治疗以维持完全缓解.2006-01中性粒细胞缺乏,白血病复发.同年......
作者:陆世丰;陆化;刘澎;沈文怡;洪鸣;张建富;杨慧;李建勇 刊期: 2008- 16
动态资讯
- 1 丙泊酚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
-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胸腺内的定居
- 3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壳聚糖人工硬脊膜在兔脊髓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 4 髋臼发育不良者全髋置换中置入不同直径髋臼杯的力学分析
- 5 高压氧干预脑梗死模型大鼠脑水肿及神经功能变化
- 6 二次骨折风险评价:老年女性髋部骨折后6-12个月骨密度及骨代谢变化
- 7 不同术式喉癌患者136例术后心理状态分析
- 8 力竭运动对大鼠窦房结显微结构的影响
- 9 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缺失方式
- 10 运动对女性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基因表达影响的实验
- 11 卡托普利对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室重构的逆转作用
- 12 视神经创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 13 转化生长因子β抑制胶原酶表达及其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 14 嗜酸性粒细胞在激素抵抗型哮喘中的作用
- 15 中空纤维透析膜制备、传递特性及生物相容性
- 16 巨噬细胞中脂多糖诱导微小RNA-155表达与地塞米松的抑制
- 17 壳聚糖和纳米金混合膜生物传感器在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
- 18 儿童精神疾病136例相关因素分析
- 19 人胎儿毛乳头细胞和聚羟基丁酯细胞相容性实验
- 20 焦虑障碍共病及其人格障碍对自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