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原《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系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经新出报刊[2006]288号批准,《中国临床康复》更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变更后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21-1539/R,ISSN 1673-8225,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代号8-584,周刊,200页/期,A4开本。 更名后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推出2009年的全新策划,年出版53期,各周刊征稿重点邀您参与,请您评估。网址:www.crter.org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出版部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095-434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21-1581/R
邮发代号: 辽宁
出版周期 周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辽宁
出版地区 辽宁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出版周期:周刊
-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小鼠碱性磷酸酶基因启动子区染色体重构
背景:碱性磷酸酶基因是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的重要标志.在C3H10T1/2细胞中,全反式维甲酸可通过核受体上调小鼠碱性磷酸酶的表达,与MAPK通路无关.目的:从染色体结构调控方面揭示全反式维甲酸上调碱性磷酸酶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10-6mol/L全反式维甲酸处理C3H10T1/2细胞0,1,6,12h,DNA酶Ⅰ超敏感实验确定全反式维甲酸调控区域的位置,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验全反式维甲酸处理细......
作者:陈迪;孙奋勇 刊期: 2011- 15
-
缺血心肌梗死模型大鼠中等强度运动后梗死面积的变化
背景:目前对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是否能进行适量的运动,且适量的运动是否对梗死心肌修复与再生有积极的意义,尚存在很大的争议.目的:观察中等强度运动对心肌梗死大鼠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雌、雄训练组和雌、雄对照组,每组12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左心室前壁梗死模型.造模24h,训练组大鼠进行30min/d的跑台训练,强度为20m/min,0%grade,共持续12d;对照组造......
作者:李丹;赵宝寅;李磊;钟嘉泳;张志鹏;陈夷林;沈晓涛;李艳梅;禹艳红;蔡冬青 刊期: 2011- 15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管状形成
背景: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存活,诱导血管新生,但其促进血管新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分离提取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小球,将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接种于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的3D环境中培养,然后分别加入50,70,100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继续培养,于......
作者:刘少坤;曹亮;张靓;沈晓涛;赵宝寅;齐绪峰;秦俊文;蔡冬青 刊期: 2011- 15
-
老龄心房颤动犬模型肺静脉肌袖细胞起搏电流在异丙肾上腺素作用下的变化
背景: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有研究表明肺静脉肌袖细胞起搏电流能增加快速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发生的风险.目的:观察异丙肾上腺素对老龄犬肺静脉肌袖细胞起搏电流的作用.方法:选择14只老龄健康犬,7只快速起搏10周制备心房颤动模型,其余未经快速起搏处理的犬作对照.分离各组肺静脉肌袖细胞,利用全细胞膜片钳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起搏电流.结果与结论:在0.1~10.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异丙......
作者:蓝云锋;文毅;刘昱圻;王红娟;方舟;高进辽;李泱 刊期: 2011- 15
-
大鼠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基因sh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干扰效率鉴定
背景:近研究发现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NG2)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多种生理病理功能,慢病毒载体可感染分裂期细胞或非分裂期的细胞,并能在细胞内高效稳定的表达.目的:构建大鼠源性NG2基因shRNA慢病毒载体并检测其干扰效率.方法:选择大鼠NG2基因RNA干扰的靶序列,合成OligoDNA,退火形成双链DNA,与HpaⅠ和XhoⅠ双酶切后的pFU-GW-RNAi载体连接产生pLV-NG2-RNAi,PC......
作者:王萍;刘成;方岩;杨凯;田学愎;田玉科 刊期: 2011- 15
-
放射性咀嚼肌损伤模型软组织病理改变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背景:长期的放射线累积更可引起周围组织纤维化,张口受限,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品质.目的:观察大鼠咀嚼肌放射损伤后软组织的病理改变及体内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方法:成年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放射组(n=20).放射组利用直线加速器累积照射咀嚼肌40Gy.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咀嚼肌放射损伤区血管病理改变及RT-PCR检测咀嚼肌放射损伤区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结......
作者:沈宗泽;郑建金;贾暮云;董刚;李涛 刊期: 2011- 15
-
脂质体介导法转染mIMCD-3细胞的可行性及佳转染条件
背景:近年来阳离子脂质体成为基因转移较为常用的载体,但应用脂质体对mIMCD-3细胞株进行转染的相关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脂质体法转染mIMCD-3细胞株的可行性,并通过优化脂质体转染效率的影响因素,获得mIMCD-3的佳转染条件.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包裹pIRES2-EGFP质粒转染mIMCD-3细胞,分别按照细胞接种密度、DNA用量、......
作者:高岑;史书龙;张旭;马跃荣 刊期: 2011- 15
-
中药接骨Ⅰ号治疗超声透入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
背景:将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与中药相结合,即中药超声透入疗法,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中用于骨折的治疗并取得了确切的疗效,然而其促进骨折愈合机制的研究却少有报道.目的:观察中药超声透入对新西兰大白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愈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表达的影响.方法:84只兔构建双侧桡骨中段骨缺损的骨折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成3组:中药组给予以接骨Ⅰ号为耦合剂的低强度脉冲超声透入治疗,超声组每日于骨折部位予以普通超声耦合......
作者:邱宇;高仕长;倪卫东;蒲超 刊期: 2011- 15
-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凋亡及丙二醛、抗氧化因子合成与波动性高糖的影响
背景:研究表明波动性高血糖较持续性高血糖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可能更严重.目的:观察波动性高糖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凋亡及丙二醛、抗氧化因子合成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取经培养鉴定后的内皮祖细胞,细胞同化后分别给予5.5mmol/L,20mmol/L,5.5/20mmol/L葡萄糖(5.5,20mmol/L的葡萄糖培养液每8h更换1次)及20mmol/L甘露醇.干预7......
作者:徐寒松;孔德明;向慧;谢晓云;林安华 刊期: 2011- 15
-
补气活血类中药黄酮与锌协同的抗自由基作用
背景:药物总黄酮的含量与药物的种类有密切的关系,将提取中药中黄酮与微量元素结合,研究药物抗自由基效果,是研究中药药效机制的有效方法.目的:观察补气活血类16种中药黄酮的含量、抗氧化作用,以及与微量元素锌协同作用抗自由基的效果.方法:采用醇提法提取丹参等补气活血类16种中药中的总黄酮,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总黄酮的含量,测定不同中药黄酮与锌作用抗氧化率.结果与结论:不同补气活血类中药的总黄酮含量有一......
作者:董顺福;徐冲;韩林 刊期: 2011- 15
动态资讯
- 1 水溶性纳米硫化镉与明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2 苯妥英促愈合机制的实验研究
- 3 运动对葡萄糖转运载体蛋白4基因表达的调控
- 4 基于有限元分析和集中参数模型微血管与超声微泡声学响应的模拟
- 5 社区家庭病床病人康复需求的探索
- 6 羊膜上皮细胞和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 7 家庭氧疗配合呼吸训练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
- 8 脊柱全长摄片发现骶椎腰化并骶1~2隐裂1例
- 9 脐带和胚胎肝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特性的比较
- 10 晚期癌症患者麻醉药品用药情况及用药后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评价
- 11 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2个月随访
- 1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FOXP3 mRNA表达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的关系
- 13 来源于乳腺癌正常组织乳腺干细胞的安全性
- 14 血管内皮细胞对联合培养体系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侏儒症相关转录因子表达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 15 手外伤后的功能康复
- 16 有无自杀行为单相抑郁症患者父母生育年龄及胎次效应的比较
- 17 杆状体肌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
- 18 依达拉奉体外定向诱导人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 19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神经干细胞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作用
- 20 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关节软骨变化及透骨消痛胶囊干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