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原《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系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经新出报刊[2006]288号批准,《中国临床康复》更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变更后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21-1539/R,ISSN 1673-8225,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代号8-584,周刊,200页/期,A4开本。 更名后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推出2009年的全新策划,年出版53期,各周刊征稿重点邀您参与,请您评估。网址:www.crter.org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出版部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095-434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21-1581/R
邮发代号: 辽宁
出版周期 周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辽宁
出版地区 辽宁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出版周期:周刊
-
脂肪基质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分化能力
背景:脂肪基质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很多相似的生物学特性.目的:比较脂肪基质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受损PC12细胞分别共培养后定向分化能力的差异.方法:分别分离培养脂肪组织来源和骨髓组织来源的基质干细胞,取第5代细胞进行实验,2种细胞分别与正常或受损PC12细胞培养上清液共培养,或仅单独培养.结果与结论:脂肪基质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均表达较高水平的CD44和CD29,而后者表达的CD45、......
作者:周进;田国萍;王静娥;徐冰;李莉;朱峰;韩建;胡凤杰 刊期: 2011- 32
-
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背景:依达拉奉(MCI-186)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已证实其能减轻急性脑梗死后的脑组织水肿、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MCI-186对大鼠缺血脑组织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作用.方法:Longa法构建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模型,分两组在动脉阻塞后立即开始予MCI-186或磷酸盐缓冲液治疗,在术后1,3d和7d,动态测定缺血周边脑组织丙二醛的含量以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蛋白和mR......
作者:韩秋;沈丽华;张翠;吴二兵;刘小菲 刊期: 2011- 32
-
诱导人眼轮匝肌来源肌源干细胞向许旺细胞样细胞的分化
背景:肌源干细胞的优越性引导学者们尝试从人眼轮匝肌中分离该细胞,同时进行许旺细胞方向的诱导分化,为周围神经的修复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目的:诱导人肌源干细胞向具有许旺细胞特性的细胞分化.方法:①收集重睑成形术中切除的上睑眼轮匝肌,经酶消化和细胞筛过滤,贴壁培养分离人肌源干细胞,予细胞特异标记物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②取大鼠坐骨神经分离培养许旺细胞,收集许旺细胞条件培养液.③将人肌源干细胞与许旺细胞条......
作者:丁维进;张文俊;孙美庆;苏志达;李翠;刘安堂;江华 刊期: 2011- 32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的超微结构变化
背景:目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的超微结构观察的报道甚少.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并染色鉴定,利用电镜观察诱导前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特点.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成骨染色鉴定向成骨方向诱导分化,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成骨诱导前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培养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
作者:潘生才;唐毓金;谢克恭;蓝常贡;卢贤哲;李晓峰 刊期: 2011- 32
-
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中的全能性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
背景:人真皮纤维母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可形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但不同研究者所用的转录因子组合却并不相同.目的:分离人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全能性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方法:水囊引产5月龄胎儿,按照既往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得到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Oct4和C-myc、中度表达Sox2,是形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较好的体细胞.......
作者:杨少光;邢文;田堃;刘蒙;卢士红;赵钦军;任红英;庞爱明;池颖;马凤霞;韩忠朝 刊期: 2011- 32
-
骨形态发生蛋白9诱导骨骼肌源性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背景:已有实验报道部分骨形态发生蛋白能够诱导间充质干细胞等向成骨细胞的分化.目的:评估骨形态发生蛋白9定向诱导骨骼肌源性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二步消化法提取兔骨骼肌源性干细胞,用重组腺病毒的方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9导入细胞,通过碱性磷酸酶定量测定、钙盐沉积实验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9对于骨骼肌源性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定向诱导作用.结果与结论:成功分离培养兔骨骼肌源性干细胞,免疫......
作者:李翔;林春阳;邱北溟;陈亮;邓忠良 刊期: 2011- 32
-
脂肪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背景:近几年来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取材容易也被广泛研究.目的:比较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及体外培养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它们的表型、细胞倍增时间及分泌因子水平等.结果与结论: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表型上类似,只有CD106的表达有差异.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率比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快.在相同体积的脂肪组织中能够得到......
作者:朱希山;施薇;台卫平;安广宇 刊期: 2011- 32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
背景:当前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的有多种,但在外科手术中进行获取的方法仍然较少,而外科分离所得细胞对于相应疾病的具有揭示原因和提供研究线索的价值.目的:在骨科手术中以直接贴壁差速贴壁分离培养纯化与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在骨科关节置换等大手术中吸取少量人骨髓血,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贴壁后36~48h行洗盘处理,并通过长期体外培养,特定培养基自身的筛选作用对细胞进行筛选,......
作者:王承云;石磊;夏春;郑欣鹏;张兵;林飞太;王少杰 刊期: 2011- 32
-
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背景:脐带Wharton'sJelly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低,增殖能力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受到广泛关注.目的:分离、培养人脐带Wharton'sJelly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并观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脐带Wharton'sJelly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结果与结论:组织块培养第2天时,开始有细胞......
作者:李晓玲;朱旅云;赵芳 刊期: 2011- 32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首次换液模式
背景:细胞的培养时间、数量及纯度是影响干细胞移植的关键因素,优化体外细胞培养模式可以提高移植的成效.目的:观察不同的首次换液模式、相同的后期换液条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时间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首次换液方式分为以下6组:24h半量换液组、24h全量换液组、48h半量换液组、48h全量换液组、72h半量换液组、72h全量换液组,以后每4h全量换液......
作者:倪萍;陈自谦;彭德新;白伟 刊期: 2011- 32
动态资讯
- 1 唇红、面部皮肤颜色测量及其相关性
- 2 创伤性关节炎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及组织特异性抑制剂1的表达
- 3 微弱荧光信号检测电路抗噪声能力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测量精度的影响
- 4 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定点测量儿童上颌窦前壁及上颌结节位置变化
- 5 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的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 6 不同剂量骨疏灵和不同强度运动联合应用对去势大鼠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 7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肌康复疗法的研究
- 8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 9 神经导航显微切除颅内微小占位病变的精确性及对脑功能的保护作用
- 10 肉毒毒素A治疗脑性瘫痪及获得性脑损伤患儿上肢痉挛
- 11 1997年新沂市冷食卫生细菌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 12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前护理指导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 13 人乳腺病变组织乳腺癌耐药蛋白及细胞角蛋白8和嗜铬蛋白A的表达:可能与多向分化潜能干细胞相关?
- 14 脂多糖诱导小鼠肝组织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 15 脑卒中急性期预防肢体关节挛缩的护理措施
- 16 反复力竭运动大鼠心脏窦房结细胞T-型钙离子通道的变化
- 17 非病毒载体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质体及电穿孔转染法的比较
- 18 建立放射性脑损伤兔模型及磁共振参数选择
- 19 自拟方治疗烧伤后创面瘙痒
- 20 早期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存活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