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原《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系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经新出报刊[2006]288号批准,《中国临床康复》更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变更后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21-1539/R,ISSN 1673-8225,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代号8-584,周刊,200页/期,A4开本。 更名后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推出2009年的全新策划,年出版53期,各周刊征稿重点邀您参与,请您评估。网址:www.crter.org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出版部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095-434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21-1581/R
邮发代号: 辽宁
出版周期 周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辽宁
出版地区 辽宁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出版周期:周刊
-
中国南方人群桡动脉造影验证血管解剖变异及其预测因素
背景:关于中国南方人群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变异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中国南方人群桡动脉路径血管发生解剖变异的风险及其临床预测因素.方法:入选首次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中国南方患者1400例.记录所有患者病史资料,均行桡动脉路径动脉造影,记录动脉解剖变异情况,再行下一步的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患者桡动脉路径血管解剖变异的预测价......
作者:李浪;钟继明;巫相宏;唐尔闻;陈伟;徐戈;曾伟 刊期: 2012- 30
-
钩钢板取出后肩锁关节影像学变化及取出的必要性
背景:目前对钩钢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固定后阶段的效果及并发症,而内固定取出后出现的症状及相应影像学变化提及甚少.目的:探讨钩钢板取出后的症状、影像学变化及内固定取出的必要性.方法:选择2009-01/2011-01解放军第101医院骨科收治的采用钩钢板固定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及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87例,其中男54例,女33例;年龄20~61岁,平均39.8岁.取出内固定后均行常......
作者:樊嵘;王诗波;骆宇春 刊期: 2012- 30
-
髋臼区域松质骨骨小梁束的大体分布及力学
背景:虽然目前已采用多种力学研究方法对骨盆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该区域的确切应力分布仍不甚明了.目的:观察髋臼区域骨小梁的大体分布状况并与现有生物力学研究结果对比.方法:采用4具干燥骨盆标本,取其两侧髋骨分别按照髋臼边缘构成的平面及闭孔平面进行切割,观察其切面的骨小梁分布模式以了解了解髋臼区域骨小梁的大体分布状况.结果与结论:髋骨骨小梁可分为:①骶耻束:从耳状面及髂后上棘髂后下棘发出沿弓......
作者:孙剑伟;尹望平;张春才;任可;高振巢;朱行飞 刊期: 2012- 30
-
同一机构1年1875例桡骨远端骨折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背景:对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的发病特征.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就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08/2011-07广州市正骨医院就诊的187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病历资料(男877例,女998例),采集患者个人特征、受伤原因、受伤时间、骨折类型、治疗方式等信息,并进行流行病学的分布特征描述.结果与结论:①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年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
作者:霍力为;王广伟;庾伟中;黄宏兴;黄崇博 刊期: 2012- 30
-
自制微创股骨近端接骨板与普通动力髋螺钉治疗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对比
背景:研制一种新型植入物用于固定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目的:比较自制微创股骨近端系列接骨板与动力髋螺钉固定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集干燥股骨标本,模拟AO分型A1.3型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分别采用自制微创股骨近端系列接骨板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然后在股骨近端内外侧皮质布置6枚电阻片,检测固定后的抗压、抗弯、抗剪和抗扭能力.结果与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自制微创股骨近端系列......
作者:时明;李涛;韩敦富 刊期: 2012- 30
-
低功率激光对Beagle犬胫骨种植体周骨愈合的影响
背景:低功率激光照射对种植体周骨愈合及骨结合的影响尚无确切的结论.目的:探讨低功率氦氖激光局部照射对骨内种植体周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取6只Beagle犬,每只犬两侧胫骨分别植入3枚种植体,植入后分别采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局部照射1周,2周或不照射.分别于第4,8,12周随机处死2只Beagle犬取材.结果与结论: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显示,给予低功率氦氖激光局部照射的种植体周骨组织愈合优于未照射者.骨......
作者:范芹;徐世同;刘建国;吕聪 刊期: 2012- 30
-
低频脉冲电磁场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护骨素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的变化
背景:脉冲电磁场能克服传统治疗方法的缺陷,对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150例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按WHO标准诊断,无骨质疏松患者50例、骨质疏松患者100例.将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和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组,分别给予钙剂口服或钙剂口服+连续14d的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结......
作者:陈健;黄慧;何剑全;黄礼群;李武量 刊期: 2012- 30
-
64层螺旋CT评价膝关节创伤后的隐匿病变及软组织损伤
背景:膝关节创伤患者在行X射线检查后进一步选择64层螺旋CT检查时,根据伤情及重建需要选择何种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上存在一定分歧.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膝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的普通X射线片及64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容积显示和表面遮盖显示等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骨窗及软组织窗图像,由2名以上有经验的放射科和骨科医生对图像进行双盲分析并......
作者:钟俊;杨法宝;赵学航;张丽;李勤祥 刊期: 2012- 30
-
单纯后路双侧截骨并椎弓根钉置入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修复脊柱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的生物力学特点
背景:对于大于40°的脊柱结核畸形、脊髓或马尾、神经根受压及不稳定者行开放手术指征是明确的,经后路行切开病灶清除,植骨,矫形融合内固定是理想的治疗方法.目的:分析后路脊椎双平面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严重后凸畸形的临床结果及其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0-01接受一期后路脊椎双侧截骨矫形、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作者:陈明;赵劲民;李兵;肖增明;彭小忠;苏伟;沙轲;武振国;张莹 刊期: 2012- 30
-
股骨颈中轴线尾端在股骨外侧定位点的放射学评价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颈中轴线尾端在股骨近端外侧定位点的确定是准确置入内固定物首要的关键步骤.目的:对股骨颈中轴线尾端在股骨近端外侧定位点进行放射学印证.方法:在80根成人股骨标本上画出股骨颈前表面的顺股骨颈方向的中央线及股骨近端外侧面纵向中央线的交点.用细钢丝在股骨颈中部紧贴骨质环绕一周并将小钢珠分别粘放在定位点处(A)及在股骨近端外侧面纵向中央线上斜坡顶点以下1.0cm(B),2.0cm(C......
作者:闫石;刘振虹;冯振;赵景新;张振华;董彦君;吴立新;李成平 刊期: 2012- 30
动态资讯
- 1 脊髓中央裂电刺激对股二头肌的控制作用
- 2 入编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临床康复》杂志(原现代康复)确定为中文核心期刊
- 3 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4 数字化虚拟人体内关穴结构的三维重建
- 5 癌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心理分析及预防
- 6 康复护理介入重型颅脑损伤二次损害的效果对比分析
- 7 葛根素干预小鼠成骨细胞分化相关特征性蛋白mRNA的表达
- 8 银杏叶提取物干预实验性肺纤维化大鼠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变化
- 9 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对肺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10 雌激素在体外对大鼠成骨细胞的作用
- 11 碳纤维外固定支架修复股骨高龄转子间骨折:生物相容性短期随访
- 12 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体外退行性变的机制研究
- 13 记忆合金接骨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术后康复
- 14 钛网与硅胶网板材料在行颅骨成形修补中的应用:组织相容性比较
- 15 动脉硬化与内耳损害所致听力障碍54例分析
- 16 免疫分型及临床应用
- 17 赞美训练对医学专科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18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经三七总皂甙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表型特征、凋亡蛋白的表达及存活
- 19 股骨颈中轴线尾端在股骨外侧定位点的放射学评价
- 20 膝骨关节炎模型内侧副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