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原《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系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经新出报刊[2006]288号批准,《中国临床康复》更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变更后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21-1539/R,ISSN 1673-8225,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代号8-584,周刊,200页/期,A4开本。 更名后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推出2009年的全新策划,年出版53期,各周刊征稿重点邀您参与,请您评估。网址:www.crter.org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出版部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095-434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21-1581/R
邮发代号: 辽宁
出版周期 周刊
创刊时间 1997
出版地区 辽宁
出版地区 辽宁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出版周期:周刊
-
基于数字模拟技术胸部CT扫描不同组织的噪声
背景:在CT图像中,图像噪声水平与影像质量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和限制着CT对低对比度物质的分辨力.目的:通过图像空间添加噪声软件模拟低剂量CT图像,分析模拟噪声指数与不同组织噪声的相关性及胸部不同组织的噪声变化特点.方法:利用图像空间添加噪声软件对20名自愿者在常规参数下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进行噪声添加,模拟10,30,50,80,100,120,150,180及240mA共9组胸部低剂量图像,记录......
作者:赵峰;曾勇明;彭刚;曹会志;廖静敏;郁仁强;彭盛坤;谭欢 刊期: 2012- 09
-
金属-金属表面髋关节置换与普通全髋关节置换:对年轻及活动量较大患者18个月的随访
背景:第4代金属-金属表面髋关节假体在临床已广泛使用,但是对于其与普通假体的疗效缺乏对照性研究.目的:比较第4代金属-金属表面髋关节假体与普通假体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者62例67髋,表髋组30例32髋采用Depuy公司生产的第4代金属-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普通组32例35髋采用施乐辉公司生产的金属-聚乙烯全髋关节置换假体.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5年随访,表......
作者:梁治权;艾力江·阿斯拉;孟庆才;卢勇;方锐 刊期: 2012- 09
-
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椎弓根镙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
背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常用于治疗寰枢椎不稳.但是,目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多以统计处理的解剖数据确定,解剖差异的存在使目前置钉方法难以保证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到每一例患者.目的:评估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对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分别以术中寰椎椎弓根下壁、内侧壁以及枢椎上壁、内侧壁为定位依据,结合置入前影像学测量确......
作者:林勇;历强;赵永生;彭国栋 刊期: 2012- 09
-
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
背景:36mm大直径陶瓷球头较28mm常规直径陶瓷头增加了跳越距离,具有活动范围大,稳定性好,脱位率低等特点,适用于年轻,要求活动范围大,追求高生活质量患者.目的:观察36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关节假体行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06/2010-07采用Depuy公司的PinnacleTM36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假体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18例(18髋)髋关节疾病患者.对照组为......
作者:罗勤瑜;胡奕山;陈春雷;郭予立;郑干轩;林本丹 刊期: 2012- 09
-
补片在髋关节融合后全髋置换重建软组织张力中的应用
背景:越来越多的髋关节融合后患者要求行全髋置换,但此类患者长期软组织失用,为防止置换后假体脱位,置换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软组织张力的重建.目的:探讨医用聚丙烯疝修补网在髋关节融合后全髋关节置换重建软组织张力中的应用.方法:2007-01/2011-01对21例髋关节融合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置换过程中纠正下肢的不等长,恢复患者股骨的偏心距后,肌肉无法缝合,采用补片重建软组织的张力.结果与结论:置换......
作者:陈涛;尚希福;贺瑞;胡飞;葛畅 刊期: 2012- 09
-
前外侧小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对比
背景:目前国内全髋关节置换以后外侧入路传统手术为主,损伤大,恢复慢,小切口手术未普及运用,前外侧小切口入路手术报道极少,临床RCT研究几乎空白.目的:对比前外侧小切口与传统后路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06/2009-09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共102例,随机分实验组(n=55)和对照组(n=47),分别采用前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后路切口方法进行全髋关......
作者:黄晓文;程力;何天达;刘仪;王烨;朱浩明 刊期: 2012- 09
-
微型外固定支架和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背景:有限元分析能够模拟骨外科手术方式,并对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此方法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新的骨外科生物力学分析方法.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微型外固定器和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的稳定性.方法:获取健康男性志愿者左手及桡骨远端骨CT扫描信息,利用Mimics软件对第一、二掌骨和大多角行三维建模,并对克氏针和微型外固定器材造模;所有数据以STL格式输出到Geomagic软件编辑,得到模型实......
作者:孟立民;苏啸天;张银光;陆芸 刊期: 2012- 09
-
半限制型与非限制型假体在颈椎间盘置换中的应用
背景:人工椎间盘置换(非融合技术)是相对传统的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基础上设计的新术式,非融合技术的运用是一种新的理念.目的:比较半限制型与非限制型假体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非限制型假体Bryan2例;半限制型假体Prodisc-C15例,Activ-C5例.通过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置换后颈椎活动度来比较颈椎间盘假体的置换效果.......
作者:雷高;罗德民;薛厚军;方国芳;潘亚伟;张丁城;周健和;潘合科 刊期: 2012- 09
-
髓内钉InterTan与锁定钢板置入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访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各有优缺点.目的:对比观察InterTan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01/2010-1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0例,根据自愿选择治疗方式,分别采用InterTan和锁定钢板置入治疗转子间骨折.结果与结论: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InterTa......
作者:茅泳涛;徐炜;谢宗刚;周海斌;徐又佳;董启榕 刊期: 2012- 09
-
不同节段椎弓根钉置入脊椎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
背景:对椎弓峡部裂腰椎滑脱、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治疗,到底是采用短节段固定还是长节段固定争论很多.目的:观察短节段或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滑脱患者146例,男36例,女110例,年龄22~73岁,平均53岁,病程1~18年,平均5年.采用腰椎管扩大开窗减压或全椎板切除减压、短节段或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融合.结果与结论:146例患者中采用短节段4......
作者:沈宁江;王先安;林庆彪;陈建;李一波 刊期: 2012- 09
动态资讯
- 1 黑龙江省宾县地区居民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水平与其生活方式的关系
- 2 甘草对抗D-半乳糖诱导大鼠糖耐量减低的作用
- 3 人 /动物牙基质材料对长骨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
- 4 同种异体脱钙松质骨基质材料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
- 5 护理干预对肿瘤合并放射性肺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6 磁性硅橡胶耳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 7 川芎嗪对阿霉素所致体外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8 改构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抑制新生大鼠心肌缺氧/复氧模型细胞的凋亡
- 9 正畸应力刺激下纯钛微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及骨改建
- 10 白细胞介素18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
- 11 推拿并中药外敷治疗慢性膝关节滑膜炎疗效分析
- 12 降血压药对腹透尿毒症贫血患者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疗效的影响
- 13 改善周围神经端侧吻合质量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 14 母乳喂养与4~5岁儿童气质特征发育的关系
- 15 免疫耐受新方法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 16 颈椎曲率指数与颈椎夹角的关系
- 17 代谢综合征特征指标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 18 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因素--运动和户外活动
- 19 无细胞神经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修复坐骨神经缺损
- 20 早期程序化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意义